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高级
党校邮箱 来稿信箱:ccps001@ccps.gov.cn
所情概况 研究团队 学术动态 研究成果 主办刊物 研究生教育 战略论坛 联系我们
 
首页>>研究成果
刘建飞: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加油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5-12-21 【打印】【关闭
 

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加油

 

  习近平主席此次访美成果丰硕。两国不仅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达成诸多合作协议,而且还在气候变化、军事合作、网络安全等具有战略意义的领域进一步加深共识。尤为重要的是,两国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上更加明确地表明了立场和意志,可以说这是更具长远性、战略性的成果。

一、   中美两国共同的战略抉择

2013年“习奥庄园会”两国元首正式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以来,虽然双方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如两国元首多次重申这个理念,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也将这个理念作为主题,但是怀疑、质疑这个理念的声音也一直不绝于耳,尤其是美国战略研究界。有人称这个提法只是中方提出的一个口号;还有人认为这个概念的内容充满争议;有态度积极一些的人指出,新型大国关系没有问题,但是其内涵有待研究,特别是相互尊重这一条,美国很难接受。从学界的研究状况来看,美方显得沉寂一些,远不像中方那样热烈,双方明显存在温度差。更让人担忧的是,近两年来中美两国在网络安全、南海问题、香港问题等方面的纷争,特别是美国对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的纵容,使人感到现实中的双边关系正越来越背离新型大国关系的方向。新型大国关系这个美好的理念极有可能因缺乏动力而成为空想。

在这样的背景下,习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就格外引人注目。在白宫南草坪欢迎仪式上的致辞中,习主席明确宣布:新型大国关系是中美两国“共同作出”的“战略抉择”。这等于一锤定音,澄清了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各种模糊认识。第一,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并非中方的一相情愿,而是中美两国元首一起达成的共识。第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绝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两国的“战略抉择”。第三,这个“战略抉择”做出后,并未因两国之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争端、摩擦而改变,两国将“坚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正确方向,使和平、尊重、合作始终成为中美关系的主旋律,确保两国关系沿着健康稳定的轨道不断向前发展”。

可以说,这次习主席访美在新型大国关系认知上所取得的成果,为推动新型大国关系构建增添了强大的动力。这就如同给一辆行进中的列车加了油,不仅使列车继续行驶有了更多的能量,而且还预示着这种能量会源源不断。

二、   携手终结“大国政治的悲剧”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之所以会成为中美两国的“战略抉择”,是有特殊原因的。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战略格局加速演进,总的态势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总体实力趋于下降,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大国的总体实力趋于上升。在这个态势中,中美两国实力的变化更为引人注目。美国作为头号西方发达国家,不仅基本上放弃了打造“单极世界”的梦想,而且国内还迷漫着美国衰落的气氛,“美国是否衰落?”、“如何应对美国衰落?”成了美国战略研究界的热门话题。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不仅快速摆脱了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而且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特别是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中美实力对比变化态势愈加吸引眼球。美国战略界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和美国对华政策。信奉现实主义学说的一些人认为,世界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修昔底德陷阱”,意思是一个大国崛起必然导致其同霸权国或守成大国的冲突、对抗,最终走向战争,这就是“大国政治的悲剧”。这是一条历史铁律。美国崛起时没有同当时的霸权国即英国走向对抗只是一个特例,那主要是因为有德国因素的存在,否则也难逃“陷阱”。如果说以往40多年的中美关系还只是超级大国同一个普通大国之间的关系话,那么现在的中美关系则是超级大国同头号“准超级大国”之间的关系,已经具备落入“修昔底德陷阱”的条件。现在没有当年美英关系中的德国因素那样的外部力量来制约中美走向对抗。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中美两国还存在着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以及文明等方面的巨大差异甚至就是对立,这就更为中美走向对抗提供了动力。有美国战略专家从意识形态对立角度来解读中美关系,他们认为,过去几十年美国对华战略存在一个误区,就是寄希望于通过同中国接触来融合、演变中国,但是实践证明这是错误的:美国的这种政策只是给中国提供了得到美国帮助来发展自己的机会;现在中国强大了,崛起了,但国内的政治制度并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中国共产党也并未准备放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样的中国必定会成为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乃至敌人。两种战略家都对中美关系做出了悲观的预测,“大国政治的悲剧”在中美之间上演不可避免。

如果说时光倒转50年,那么上述两种观点都是很有说服力的;或者是面对“修昔底德陷阱”的不是中美两国,上述观点也会有更大的市场。然而,当今世界与以往相比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任何国家特别是大国在制定对外政策时都必须考虑时代特征,正可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此外,核武器的存在和经济全球化等因素也影响着各国的对外政策。中国共产党一直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己任,因此一直在探讨避免大国对抗,维护世界和平的途径。从倡导并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都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情怀与和平理念。美国虽然有奉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一面,但是同历史上的其他列强相比,显得较为理性和开放。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推动建立国际联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主导创建联合国,都反映出其超越普通帝国主义列强的一面。

除了世界情怀外,中美还都是颇具哲学智慧和战略思维的国度。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在这种思想路线指导下,中国领导人能够更客观地审视国家利益和世界大势以及美国的角色和地位。中国要想顺利实现和平崛起,就必须保持一个良好的中美关系。美国人崇信实用主义哲学,比较容易正视客观现实,承认铁打的事实,受其影响,美国人也比较容易理性对待世界格局变化和其他国家崛起,尽管有些战略思想家固守现实主义的理论教条和冷战思维。美国决策层认识到,“修昔底德陷阱”不可能是只针对崛起大国一家的,如果僵硬地遏制中国崛起,最后美国也会一同掉入陷阱。

智者“随时而动,顺势而为”。面对不仅将导致中美两败俱伤而且还会给整个世界带来灾难的“修昔底德陷阱”,两国政治家从国家根本利益和世界和平大局出发,宣誓绝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做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抉择,就体现了“顺势而为”的哲学智慧和战略思维。对国际关系史来说,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具有里程碑意义,它将终结几千年来上演了无数次的“大国政治的悲剧”。

三、   着力推进相互尊重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内涵有三条,即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这三条内涵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各有其位,相互制约。其中不冲突不对抗是基础和前提,没有这一条,新型大国关系就无从谈起,因为大国一旦走向全面冲突对抗,所有的合作共赢都烟消云散,更谈不上相互尊重,有的只是相互敌视,相互丑化。合作共赢既是新型大国关系的宗旨,同时也是实现不冲突不对抗的手段。两个相互隔绝的国家也可以做到不冲突不对抗,但对像中美这样的大国来说,两国是不可能相互隔绝的。两国要交往,就应当以合作共赢为目标,而不是以相互恶斗、相互损伤为目标。与此同时,两国要确保不冲突不对抗,唯一的途径就是合作。通过合作而实现不冲突不对抗,也是一种共赢,而且是意义更为重大的共赢。两国要想真诚合作,通过合作达到不冲突不对抗,同时也获取其他方面的共同利益,实现共赢,就需要相互尊重,“尊重彼此利益和关切”,特别是核心利益。

在新型大国关系三条内涵中,美方对不冲突不对抗与合作共赢比较容易接受,而对相互尊重则疑虑较多。这一方面在于两国在核心利益上确实存在一定的冲突,尤其是在对核心利益的认知上,差异较大。比如在台湾问题上,美国认为它干涉台湾问题是为了保证台海地区保持和平稳定;而中国则将台湾问题视为与国家统一相关的核心利益,无论美国出于什么动机,干涉中国内部事务就是对中国核心利益的不尊重。另一方面更在于美国仍然自恃拥有较多的战略优势,因此无需充分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因为中国即使对美国的某些不尊重行为不满意,也没有什么反制的手段可用。此外,还存在着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比如,美国官方如果公开表态尊重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那么就会势必在国内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极易遭到政敌的攻击和公众的反感。

鉴于中美两国的实力和地位差距以及美国外交中的“傲慢”惯性,可以说,相互尊重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难点,因此也就是推进新型大国关系构建的重点。对中国来说,既要看到促进相互尊重的艰巨性,又应当认识到存在着可能性。回顾几十年来中美关系经历过的风风雨雨,可以看出,双边关系就是在不断促进相互尊重中发展过来的。就拿台湾问题来说,从“三个公报”到“三不政策”,都是美国挑衅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和利益,引起中国强烈反弹,然后双方进行沟通、磨合达成某种妥协。而且每一次新的妥协都比上一个更具体,也更进一步。在其他方面也一样,从人权、贸易,到气候变化、南海争端、网络安全等,都有一个从不尊重到相对比较尊重的过程。这本身就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有理由相信,只要中美两国都本着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理念和信念,不断推进各领域合作,就一定会不断增进相互尊重。在白宫习奥联合记者会上,奥巴马再次强调“一个稳定、繁荣、和平的中国将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表明了美国对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与前景的认可与尊重。

在中美相互尊重上,问题较多,也是较难推进的是意识形态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价值观。在这方面,应当摈弃冷战思维,站在时代高度,着眼于世界和平与发展,同时还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正视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与共性。意识形态是由一系列价值观组成的。在价值观层面,中美实际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就拿民主和自由来说,这是美国极为推崇的价值观,甚至要向全球推广。中国不但不拒绝民主和自由,而且还将之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在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明确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中国反对的是美国和西方国家垄断对民主和自由的定义权并将西方模式的民主制度当成全部的民主制度;中国更反对美国不惜任何手段向别国强加西方民主,甚至是将民主自由看成是高于一切的价值,为此可以牺牲对象国的发展和稳定;中国尤其反对美国在民主人权问题上实行双重标准并将之作为打压战略对手的工具。在民主和自由等价值观上,中美完全可以进行交流、合作,以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在中国核心价值观体系中,民主和自由只是一部分,与其同样重要甚至更加优先的是和平、发展、和谐等。如果为了推进民主和自由而损害了和平与发展,那是不可取的。在价值观方面,中美需要“以宽广的胸怀对待差异和分歧”。习近平主席在白宫联合记者会上指出:“民主和人权是人类共同追求,同时必须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本国发展道路的权利”。把握好共同追求与尊重差异之间的平衡,应当是中美在处理价值观问题上需要遵循的原则。#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中共中央党校 京ICP备05047277号 管理维护:中共中央党校信息中心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技术支持:大有数字资源有限责任公司 CMS提供:北京 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