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高级
党校邮箱 来稿信箱:ccps001@ccps.gov.cn
所情概况 研究团队 学术动态 研究成果 主办刊物 研究生教育 战略论坛 联系我们
 
首页>>研究成果
罗建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大理念、大战略与大国责任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6-03-16 【打印】【关闭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大理念、大战略与大国责任

 

罗建波

   

    21世纪以来中国的快速发展,显著提升了自身的国际地位与世界影响,中国日益以一个世界性大国的全新姿态屹立于世界舞台。张百家先生在描述20世纪中国外交时曾言,“改变自己,影响世界”。当前中国的大国复兴,有力改变了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以及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国也成为推动国际力量重组甚至是国际秩序变迁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回想百余年前,在传统中国从兴盛走向衰败之际,在外敌入侵国土沦丧之时,无数仁人志士发出“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感叹,国运之衰可谓千年之未有。为救亡图存,挽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几代中国人前仆后继以求自立自强,变革图新以求民族复兴,中国在历经无数次的磨难与浩劫之后终于重新屹立于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夙愿正在变成现实。雄狮梦醒,昔日积贫积弱的中国开始以一个世界大国的体量重新立足于世,古老中国通过自身改革和发展如凤凰涅槃般再一次震撼世界。这何尝不是又一次“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曾几何时,国人多在谈论“世界之于中国”,而如今,“中国之于世界”早已成为世人热议的话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自己,如何认识世界?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一个世界大国,中国应该奉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在国际事务中扮演什么样的国际角色,又会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准确研判自身发展和世界发展大势,与时俱进地认知自身的国家利益与国际责任,在此基础上有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妥善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外交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和举措,在继续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同时,强调建设新型大国关系,弘扬正确义利观并致力于实现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共赢,在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上更加积极作为。2014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对外工作要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较之以前,中国外交更具全球视野,更富进取意识,更有大国风度。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时代的开启

一般意义上讲,大国外交有三种不同类型的含义:一是“以大国为交往对象的外交”,即一个国家无论大小,只要它以大国为其外交重心,都可以称之为大国外交;二是“大国间外交”,如二战时期的美苏关系,当前时代的中美关系、美俄关系等;三是“作为一个大国的外交”,即以一个大国的身份定位来确定自身的利益诉求、战略目标并灵活运用相应的外交资源和手段。当前中国所言“大国外交”,应当是作为一个大国的外交,这是日益崛起的中国对自身地位和身份、利益与目标,以及应有国际角色的准确判断和应有表达。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人均经济份额、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以及其他社会综合发展指标来看,中国在相当长时期里仍只能算作发展中国,更何况中国还有幅员辽阔且经济仍十分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以及按联合国标准还有超过1亿的贫困人口。正如外交部王毅部长所提醒的那样:“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发展不平衡仍然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发展中大国仍然是中国的基本定位。中国还并非富国强国,要让13亿中国老百姓真正过上幸福生活,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同时,中国也自信地认为,自己是一个大国。无论是中国的经济总量、人口规模、外汇储备,还是不断增长的对外贸易和投资,都表明中国并非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领域,对一个国家是否是大国的评价,并不完全取决于该国的人均经济水平,而更多地看其经济总量及其总体国际影响力。从这个角度讲,中国无疑是一个大国。

即便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力并不强大之时,毛主席也从未把中国看成是一个“小国”、“弱国”。“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确立,中国“重返”联合国,以及中国在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中所扮演的积极角色,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新中国的战略远见与战略自信。中国出兵朝鲜以抗美援朝,20年后尼克松总统访华及两个大国元首的历史性握手,以极具戏剧性地方式向世界演绎了中国外交的大国气魄。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同样视中国为大国,而后中国相继提出的多极化主张、和平发展道路、和谐世界理念,以及中国梦和世界梦的提出,无一不是关乎自身发展和世界大局的宏大理念。

不过,我们以为,中国大国外交时代的真正来临,还是近几年的事情。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中国成为全面意义上的世界大国,中国外交内涵大致会经历三个阶段的演变: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三十年,中国外交在本质上是一种“主权维护型”外交,当时的外交任务在于维护主权独立,争取国际承认;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外交演变为“发展主导型”外交,外交服务于经济建设,推动国家发展;第三阶段,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后,伴随中国和平发展的深入推进及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全面拓展,中国外交开始逐步向“大国责任型”外交转变。这一大国责任,既有对人民、民族和国家的责任,也有对国际社会的责任。

新时期中国的大国外交,首先要能更为有效地维护和增进自身国家利益,这是大国外交最为基本的诉求和目标。比如,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当今世界,如何更好地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在中国利益全球化的今天,如何更为有效地保护自身日益增长的海外利益?在各国都重视发展软实力的时代,如何拓展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其次,中国的大国外交还意在表明,中国将积极推动国际秩序的变革与完善,深入参与全球治理进程,负责任地承担与自身实力相称的大国责任。这是一个大国应有的责任担当,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一种期待。

为系统阐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我们从“大观念”、“大战略”和“大国责任”三个层面来全面分析近年来中国外交的创新与发展。“大观念”,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地创新外交理念和外交思维,在自身发展道路、世界和平与发展、国际秩序变迁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上,提供来自中国的更有解释力,更有感召力,更具前瞻性和预见性的理论、观念和倡议。比如,中国奉行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才能既满足自身发展又能更好地关照世界人民的共同福祉?中国应该提倡什么样的合作理念,才能既有效增进自身利益,又能更好地推动与他国的互利共赢,进而推动国际秩序的合理变迁?中国应当提出什么样的安全观,才能既有助于推动解决当前世界仍然存在的若干重大热点难点问题,又能有助于推动建构一个更安全的世界?等等。“大战略”,要求中国基于一个大国的立场,从更为宏大的全球视野来审视自身的利益、地位、责任和国际角色,以便更好地运筹中国外交大棋局,更好地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大国责任”则意在表明,中国不仅要注重发展自己,也要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在利己与互惠、自强与共存、自我发展与世界大同之间建立起更为平衡的关系。

      大观念:当前中国外交的理念创新

21世纪以来中国外交理念的最大特色和亮点,首推和平发展道路的提出、坚持和发展。这一理念告诉世人,中国将始终致力于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自身发展,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共同繁荣。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及“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注重强调与他国一道推进“世界梦”的实现。中国对和平发展的倡导与践行,对“中国梦”和“世界梦”的畅想与追求,是对数百年西方大国“国强必霸”传统崛起模式的超越,体现了中国对世界发展大势及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准确把握,体现了东方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及应有的责任担当,从而彰显了21世纪中国大国外交的鲜明特色。“中国梦”和“世界梦”的携手并进,正在向世界证明,中国和平发展不仅造福自身,也必将惠及世界。

在周边地区,中国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合作理念。亲,强调要重感情;诚,强调要讲诚信;惠,重视惠及周边;容,倡导包容互鉴。“亲、诚、惠、容”理念的提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为我们准确把握周边外交面临的新目标、新任务,掌握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经略大周边的主动权指明了方向。共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必将把中国与周边国家连接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在东亚安全问题上,中国提出了“亚洲新安全观”,旨在构建一个开放、透明、平等的东亚安全秩序,推动东亚各国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安全,最终建立一个各国休戚与共的东亚命运共同体。我们以为,当前东亚总体上呈现出经济与安全两分的二元格局,一方面,东亚作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地区经济合作多头并举;另一方面,经济合作的外溢效应明显减弱,“以经促政”的合作路径遇到空前阻力,国家间信任达成日渐困难,在局部区域出现安全困局甚至安全危局。安全形势的复杂化反映出既有地区安全秩序不能为地区国家提供足够的公共产品,尤其无法弥合经济与安全背道而驰造成的地区割裂。东亚经济发展与安全保障的两难呼吁一种新的能够以地区福祉为归依的安全秩序。这正是“亚洲新安全观”提出的目的和初衷。

在更为广泛的发展中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倡导践行“正确义利观”,要求我们在处理与发展中国家关系时,做到义利兼顾,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发展中国家是中国“走出去”的重要目的地,是中国外交可以倚重和依托的重要战略力量。作为一个快速崛起的新兴大国,中国将始终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在维护和增进自身利益的同时注重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在重视自身发展的同时注重推动发展中世界的整体发展与复兴。中国正在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利益的积极维护者,是发展中国家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是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的坚定捍卫者。中国永远是发展中国家的好朋友、好兄弟、好伙伴。

中国外交和国家安全的另一重大理念创新,则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之所以谓之以“总体”,因为它把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结合起来,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同时,它还把内部安全和外部安全进行有效统筹,强调必须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对内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建设平安中国,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建设和谐世界,从而实现了国家安全内外两方面的统一。总体国家安全观为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指引了方向,也为搞好顶层设计,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安全战略提供了思想基础。

  大战略:当前中国外交的战略布局

制定外交政策,更好地运筹中国外交这盘大棋,首先需要我们深入分析世界局势和国际格局的变化趋向,准确把握世界发展潮流和发展大势。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树立世界眼光、把握时代脉搏,要把当今世界的风云变幻看准、看清、看透。中央强调,要充分估计国际格局发展演变的复杂性,更要看到世界多极化向前推进的态势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世界经济调整的曲折性,更要看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国际矛盾和斗争的尖锐性,更要看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国际秩序之争的长期性,更要看到国际体系变革方向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我国周边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更要看到亚太地区总体繁荣稳定的态势不会改变。我们以为,中国的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我们思考中国外交的重要前提。

“大周边”地区是我国实现大国复兴的战略依托,在当前中国外交整体布局中处于“首要”的重要位置。在新时期,中央提出“一带一路”的宏大战略,正是旨在实现我国东西两大方位、陆海两大区域的有效统筹,拓展中国在亚欧非三大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两大洋的战略空间,由此实现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全面升级,助推中国与周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深入发展。为此,中国需要有效协调经济合作与安全供给的关系,实现经济合作与规范制定的齐头并进,理性认识并处理好“中国倡导”、“中国主导”和“中国参与”的相互关系。我们相信,“一带一路”战略的稳步推进,必将有助于中国践行一贯倡导的“正确义利观”,充分展现中国“亲、诚、惠、容”的周边合作新理念,全面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建设,由此彰显中国正在不断提升的大国形象和大国责任。

运筹中国大外交,最为关键地还是要处理好与大国的关系,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中美关系。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中美总体经济实力的日益接近以及美国霸权焦虑的上升,一个古老但也现实的话题再次成为国际社会热议的焦点,即中美两国是否会重蹈历史覆辙,跌入“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中国明确提出要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其目的,并非像一些学者所解读的那样,志在和平地实现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之间的世界权力转移,而主要在于化解中美双方的可能冲突,探寻一种和平、合作与共赢之道。虽然当前中美之间面临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诸多有利条件,但双方的认知差异、利益冲突与议题分歧也成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三大主要挑战。为此,双方需要加强战略沟通、调适各自心态与行为方式,并在具体合作事项上相互协调,共同推动这一新型大国关系模式的建立。

习近平同志在就任国家主席后,把非洲作为重要的首访目的地之一,并在南非出席了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彰显了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非洲和发展中国家的重视。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把发展中国家视为自身外交战略的基础,注重开展与它们的团结与合作并由此建立了深厚的历史友谊,这是六十余年中国外交的一个显著特色。在当前中国实现和平发展与大国复兴的关键时期,快速发展的中非关系在这一进程中占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非洲仍将是中国外交的“战略支点”,是当代中国经济复兴的重要伙伴,也是中国展现外交形象的舞台,以及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平台。通过借助非洲国家的力量,中国得以不断改变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提升自身国际地位与影响,并通过中非新型互利合作关系的深化为自身经济发展开创新的战略机遇和发展空间。展望未来,中国应从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非关系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以大国外交新思维谋划对非外交新格局,由此不断拓展和维护自身在非洲的利益,彰显中国的大国责任与大国形象。如果把握得当,未来几十年里,中非关系以及中国在非洲的利益都将跃上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在多边外交这一重要舞台上,近年来中国也是好戏连台。我们与巴西、印度和南非一道,推动成立了金砖国家银行并建立了应急储备安排,大大提升了新兴大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在中国的推动下,亚太经合组织(APEC)北京会议并推出了亚太自贸区“北京路线图”,迈出了亚太自贸区建设的历史性一步,向世界展现了中国致力于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信心和能力。如果连同“一带一路”,中国在西向和东向的同时发力,正在构筑大国崛起的“一体两翼”。中国还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重点支持亚洲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这一新型多边开发机构不仅囊括亚洲国家,也涵盖了除美日之外的主要西方发达国家。需要清醒认识到,中国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但中国在区域化和全球化进程中的话语权仍然不高,在重大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仍然有限。过去很长时间,我们讲得最多的是要“融入”国际社会,其实质仍然是被动接受国际规则,今后则需要更多地强调主动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由国际规则的“接受者”向“塑造者”转变。

在中国外交战略布局中,海洋也是一个新的力量“增长点”。纵观历史,任何大国崛起必然伴随着海洋化进程,面海而兴,背海而衰,已是人类社会发展铁律。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将“建设海洋强国”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审时度势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海洋事业由此在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布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历史的使命,发展的规律,时代的召唤,都预示着建设海洋强国已成为维护国家主权、发展和安全权益的必需。负海之利,亦要还报于海,建设海洋强国不仅要使海洋既成为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依托,亦要通过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建设一个和平、合作、和谐的海洋,构建一个和平安宁、合作共赢的海洋秩序,使海洋这个全世界最大的公地成为全人类实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共有财富。

      大国责任:当前中国外交的大国精神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大国。21世纪中国的大国外交,需要有与时俱进的外交理念创新、更具全球视野的大战略布局,也需要有彰显中国精神和中国气度的大国责任。我们需要基于自身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坚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的原则,在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和减贫,实施国际发展援助和人道主义救助,参与国际安全治理与和平建设,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领域,承担起力所能及的国际责任。如果说,以前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如何成为一个大国?”那么今后还将增加一个新的目标:“如何更好地做一个大国?”如果说,以前我们讲得最多的是国家利益,那么今后在继续强调国家利益优先的同时,还要越来越多地要讲国际责任。中国人民在致力于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同时,也将通过自身发展和全球参与来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进程,推动“世界梦”的实现。

中国需要承担更大责任,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这是我们与国际社会的共识。但是,在对谁负责、如何负责以及负多大责任的问题上,仍需要根据自身能力、国家利益及国际社会大多数人的需要来确定。我们以为,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应当继续把发展中国家作为自身履行大国责任的重点区域,进而推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进程;应当继续维护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同时基于发展中国家及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立场致力于推动国际秩序更为公正合理的变革与完善。中国通过不断增进的国际责任担当,不仅能显著扩大自身国际合作空间、提升自身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也必将更加有效地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和平与发展进程、国际秩序的合理变迁以及全人类共同福祉的增进。我们以为,中国的国际角色将体现在五个方面:

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做好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以推动全球发展为例。在中国逐步成为经济大国的今天,我们在强调自身发展利益的同时,也应更加尊重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关切,通过经贸合作的互利共赢和不断增加的对外援助来彰显中国的大国责任,由此巩固和深化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历史友谊。中国要成为世界大国,要学会的不仅仅是如何发展自己,还需要学会如何帮助他人。

建设性参与世界和平与安全事务,做好世界和平的坚定维护者。中国对世界和平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中国致力于走和平发展道路并以和平的方式来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还体现在中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世界和平与安全建设。近年来,中国在继续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同时,又强调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负责任地推动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愿意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特别是在非洲地区冲突问题上,中国明确提出“建设性参与”非洲和平与安全事务,不仅通过多种途径支持非盟集体安全机制建设,还一直积极支持和参与联合国在非洲的维和任务。世界正在见证,日益崛起的中国不仅仅只是全球发展的积极“推动者”和“贡献者”,也是世界和平的坚定“维护者”和“建设者”。

开展治国理政与发展经验交流,做好世界发展理念的重要贡献者。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自然需要有经济上的持续繁荣和军事力量的不断提升,但从更深层次上讲,也需要在观念、制度和文化上有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中国的大国责任,除了为世界提供更多的经济发展机遇以及更为积极地参与全球安全治理,也包括为世界发展贡献来自中国而又更具普世意义的观念、制度、经验和智慧。中国在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道路的基础上,开始同其他发展中国家平等地交流治国理政与发展经验,成为当前中国对外关系及人文交流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此种治国理政与发展经验交流,不仅有助于中国提升自身在世界发展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能为众多发展中国家或转型国家提供发展借鉴并有助于它们探索适合自身国情洲情的发展道路,从而助推发展中世界的复兴进程进而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乃至国际秩序的合理变迁。

积极携手世界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好世界环境治理的支持者和践行者。气候变暖问题一直是关乎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挑战,而中国能否延续“APEC蓝天”也一直为世人所关注。20141116日,习近平同志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九次峰会时期发表讲话宣布中方计划2030年左右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同时将设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虽然面临诸多国内发展重任,但仍然积极推动自身节能减排,同时积极开展气候和环境领域的南南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事关人类共同福祉的重大问题。中国的积极作为,无疑给全球气候谈判注入了正能量,给全球环境治理增添了新的推动力,由此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姿态,逐步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肯定和赞誉。

深化南南合作与南北对话,做好公认国际准则的捍卫者和国际体系变革完善的积极推动者。当前国际秩序存在事实上的不公平、不公正,这不仅体现在国际政治领域仍然存在的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也体现在发展领域里的南北贫富分化及由此带来的南北矛盾的不断增多。因此,推动国际秩序的变革与发展,由此实现国际正义,不仅需要继续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也需要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穷人与富人之间实现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长期以来,中国一直站在发展中国家立场,在国际上反映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需要与正义呼声,体现出一种以南南合作为导向、以解决南北问题为依归的远大的世界抱负。

展望未来,中国大国责任的彰显还有赖于中国经济的继续发展,但也需要在同样重要的两个问题上取得更大的突破:一是如何在自身经济改革和政治转型不断推进的基础上适时提出引领世界发展趋势的理念、制度和模式。历史告诉我们,世界大国之所以受到世人的尊重,不仅仅只是它为世界提供了贸易机会、发展援助和物质产品,还在于它能够创造出让他人愿意学习和借鉴的新制度、新观念、新模式以及富有吸引力的价值观念。二是如何在参与和塑造现有国际秩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有关世界秩序未来发展的理想与愿景。这不仅仅是政府的某些政策宣示,更需要中国学者能够以胸怀天下的责任担当不断推动学术创新,就人类历史发展及世界秩序变迁提出中国人的见解和主张,彰显中国人的世界理想和人文关怀。一个真正的世界大国,应当是一个软实力大国。中国的世界贡献,也就应当包括软实力的贡献。这才是未来中国大国责任的真谛所在。

 

作者简介

    罗建波,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中国外交研究室主任、教授。北京大学法学博士。中国非洲史研究会理事,中国亚非协会理事。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外交、中非关系、非洲发展问题、中国对外援助、软实力与国家形象等。

已出版学术专著五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研究》、《中非关系与中国的大国责任》、《中非发展合作:理论、战略与政策研究》、《通向非洲复兴之路:非盟与非洲一体化研究》、《非洲一体化与中非关系》。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外交评论》、《现代国际关系》、《当代亚太》、《西亚非洲》、《人民日报》、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ntepodium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红旗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外交》和《国际政治》及相关网站全文转载。

已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主持来自中央党校、外交部、中联部、商务部、教育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等单位的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参与完成多项中央重大委托课题。相关研究议题主要有: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研究、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中国对非战略与政策、中国对外援助研究、中欧非三边合作研究、非盟与非洲一体化研究、治国理政经验比较研究。

近年来在中央党校开设课程涉及“中国对外战略的演变与调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国对非战略”等。

2006年应美国自然保护委员会(NRDC)的邀请赴美国耶鲁大学访学交流,2009—2010年受韩国高等教育财团(KFAS)的资助在韩国延世大学做访问学者,2014年应邀作为“美国国务院国际访问学者”赴美从事学术访问与交流;2015年在美国哈佛大学Weatherhead国际事务中心做客座研究员。近年来多次赴美国、英国、南非、埃塞、肯尼亚、印度、韩国等国进行学术调研或参加学术研讨会。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中共中央党校 京ICP备05047277号 管理维护:中共中央党校信息中心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技术支持:大有数字资源有限责任公司 CMS提供:北京 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