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刘建飞,男,汉族,中共党员。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师范学院政治学学士(1982年)、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硕士(1988年)、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进修(1993-1994)、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法学博士(1999),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中华美国学会副会长,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约撰稿人,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特聘研究员;内蒙古大学特聘教授,“胡绳青年学术奖”评审委员会委员。
学习经历:1978年3月-1982年2月,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师范学院政治系本科;1986年9月-1988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研究生;1993年9月-1994年9月,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进修;1996年9月-1999年7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2003年10月-2004年3月,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工作简历:1976年7月-1978年2月,黑龙江省地质四队工人;1982年3月-1986年9月,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教师;1988年7月-现在,中共中央党校教师,现为国际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执行院长;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任福建省宁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挂职)。
学术兼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中华美国学会副会长;《美国研究》编委;《太平洋学报》编委;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约撰稿人;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特聘研究员;内蒙古大学特聘教授;“胡绳青年学术奖”评审委员会委员。
奖励与荣誉称号: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央党校2003年度科研优秀成果奖;中央党校1999年至2000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中央党校1995至1998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中央党校2002年度科研工作优秀奖;中央党校2000至2001年度科研工作优秀奖;中央党校1999-2000学年科研工作优秀奖。
二、学术情况:
主要研究领域与研究专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外交、国际战略、中美关系、美国外交。
在中国外交战略布局、中国外部环境、中国领导人战略思想、世界格局与秩序、中美关系发展态势、中美关系中的意识形态因素、美国全球战略、美国推进民主战略、美国推广“普世价值”战略等方面有研究专长。
学术成果:
出版个人专著9余部,合著3部,主编著作4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为多家报刊撰写时评文章。
主要学术著作有:
《美国与反共主义——论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1世纪初期的中美日战略关系》(与林晓光合著,第一作者),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敌人 朋友 还是伙伴——中美日战略关系的演变(1899-1999)》,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英国政党制度与主要政党研究》,中国审计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布莱尔——英国新首相与工党》,当代世界出版社1997年7月版。
《撒切尔夫人传》,东方出版社1998年4月版。
《英国议会》(合著,第一作者),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大博弈:中国的“太极”与美国的“拳击”》,浙江人民出版2005年版。
《政治文化与中美日关系》(主编),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版。
《同舟共济:东北安全与合作》(第一主编),九州出版社2009年版。
《民主中国与世界: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及其国际战略意义》,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版。
(英文版)DEMOCRACY AND CHINA, New World Press, 2011.
《美国“民主联盟”战略研究》,当代世界出版社2013年版。
《“非极化”的挑战:世界格局走势及其对大国关系的影响》(与秦治来合著,第一作者),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部环境研究》(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版。
《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战略研究》(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年版。
《中国国际关系现代化》,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6年版。
承担主要科研项目:
“美国全球战略中的‘普世价值’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美国‘民主联盟’战略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21世纪初期的中美日战略关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部环境研究”(中共中央党校重点项目)。
主要学术贡献:
1、提出意识形态是美国及西方对华政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中美关系中甚至是结构性因素。美国的意识形态外交在冷战结束后主要体现为实施推进民主战略,到奥巴马时期则主要体现为推广“普世价值”战略。
2、提出中美关系现状的分析框架。认识中美关系必须从地缘政治、经济、全球治理、意识形态四个个维度综合考量,在四个因素中,有些中美是以合作为主的,有些是以竞争为主的,过于强调某一个维度都会导致偏面性。
3、提出“非极化”概念。认识当今世界格局除了要考察大国力量及其相互关系变化外,还必须考察大国之外的“非极力量”,包括中小国家及非国家行为体。随着全球化的推进,“非极力量”的影响趋于增大。世界格局实际上是“单极”、“多极”和“非极”三股力量博弈的结果。
4、最早参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研究的学者之一,参加了中央党校的多项有关和平崛起、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的研究项目。
5、提出改革开放重塑中国外交的观点。认识中国外交必须从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统筹考察,改革开放对1978年以后的中国外交带来重大影响。
6、提出国际政治中的合作主义理论。将西方国内政治中的合作主义概念引申到国际政治领域,用以指导新型大国关系乃至整个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
7、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部环境概念。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角度来审视外部环境与站在国家的角度有很大区别。台港澳三地虽然为中国领土,是中国的一部分,但因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所以在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往往与西方国家有共同立场,因而就成了外部环境的挑战因素。此外,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部环境,就更应当重视政治安全所面临的挑战,以及西方世界作为整体所带来的战略压力。
8、对新型国际关系的理论框架进行了系统探讨。中国国际关系现代化的基本形态就是新型国际关系,其理论指导、理念、原则、主题、主要矛盾以及主要行为方式都区别于旧型国际关系。
9、提出用人类主义理论指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并对国际政治中的人类主义理论进行了初步探索。
三、教学情况:
在中央党校主体班次讲授的主要课程有:
“总体国家安全观与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战略”
“大国战略调整与中国战略应对”
“国际战略重心变化与中国对外战略”
“国际政治基本理论与前沿问题”
“世界政治发展态势”
“世界格局变化与中国对外战略”
“中美关系发展态势与中国外交”
“国际形势变化与中国外交”
“南海问题与中美关系”
“联合国与国际秩序”
“祖国统一大业与‘一国两制’”
“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全球治理与国际秩序”
“国际安全形势与中国安全战略”
“中国民主政治与中美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与周边外交”
四、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大有庄100号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 邮编:100091
电话:62806251